前言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疫情形势严峻,但我们抗击疫情的信心是坚定的。在这场看不见敌人的战役中,有一群默默奉献的建设者,他们与时间赛跑,为建设方舱医院,不舍昼夜、废寝忘食。他们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六建铁军的“攻坚”精神,使命在身、冲锋在前,义无反顾地扛起建设“生命方舱”的光荣旗帜,践行着国企人的责任与担当。
动员与启程
我司西北项目管理公司经理刘平军,在接到母公司下发的援建乌鲁木齐市疫情防控应急抢险公共卫生医学观察中心经开区(头屯河区)项目的通知后,立即在西北项目管理公司进行动员,罗军、李伟星和吴泽峰三位同志主动请缨,当天就赶到了乌鲁木齐经开区(头屯河区)项目的施工现场,放下行李便马不停蹄地进入了昼夜施工的工作状态中,在出发的那一刻他们便已做好了准备,抵达现场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方舱隔离用房建设工作中。
使命与攻坚
114.7亩的施工现场,党旗飘扬,党员突击队们冲锋在前,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罗军同志带领施工人员,开足马力,加快建设。为了方舱隔离用房能尽快投入使用,全体援建人员日夜奋斗,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拼搏精神,即使是凌晨4点的施工现场他们依然争分夺秒抓进度、控节点、保工期,夜以继日,灯火通明,每天的休息时间不到6小时,通宵施工对他们来说更是家常便饭。在施工过程中,参建人员对于安全质量的管控不曾有半分松懈,24小时不间断巡查,紧盯施工的安全与质量问题,确保方舱隔离病房按时顺利完工。
罗军同志把使命担在肩膀上,把初心落在行动上,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只争朝夕的责任感,火速驰援项目建设。“我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确保方舱医院尽快建成投入使用,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不论白天黑夜,总能见到罗军同志拿着图纸出现在施工现场的各个角落,他那冲锋在前的身影以及必胜的信念点燃了整个团队,大家各司其职、凝心聚力、奋力攻坚。
“在现场,白天与黑夜的界线很模糊,大家都很辛苦,但一个比一个干得投入和专注,那种所有人都在为一件事努力的感觉,真的很让人动容。”吴泽峰回忆着现场的场景,感慨道。
“根本来不及休息,早一点建成,就能早一点收治病患。”李伟星说道。时间就是生命,疫情就是命令。李伟星对于时间的紧迫感和质量的严格都体现在了工作中,在施工现场,他带领施工人员,以最快的速度将各项工作组织到位,以最快速度迅速开展施工工作,同时他的调度有方,即使全员进入了紧张的拼抢状态,也能安排得井井有条,一方面保证员工的休息时间,一方面有条理地大干快上抢进度。
吴泽峰同志每日都对现场施工情况进行记录,并对对各类安装进行细致的检查,他年轻、肯干、能干,但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依旧让他的身体疲惫不堪,但苦与累难掩他的一腔热血和青年的担当,正是这样强大的信念支撑着他在现场不停奔走,这些天,他的微信步数日日几万步,足迹印满汗水,更印证他作为青年人的拼搏与奉献之心。
曙光与归途
长夜将尽,黎明破晓;尽六建众志之力,筑疫情防控之堤。在现场管理人员、协作队伍共同努力下,共完成927间集中医学观察用房拼装,办公楼2层、共24间,医护宿舍共184间,总计建筑面积为25839.85m2的浩大工程,接通了全部的水电、暖气和室外管线、完成隔离病房室内家具填充及卫浴安装,并一次性验收通过,即刻交付,投入使用,十几个昼夜的鏖战,机电的援建队伍托起了生命方舱,顺利完成了援建任务。
驻足远眺,望着那十几个日夜未曾在意的晨光,天边的阳光晕染了远山,风儿吹动着近处的旗帜和远方的云朵,载着秋天的凉爽与收获,在大家的脸上漾开了喜悦的笑容,很难描述笑容背后的深意——是坚守后的成功,是拼搏后的胜利,是众志成城的成果,是六建人的使命必达。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六建机电人全力以赴、冲锋在前,以坚定的信念和钢铁般的意志,打赢了这场乌鲁木齐驰援战“疫”。完成任务,卸下重担后,紧绷的神经得以片刻的休憩,归途中他们倚靠在位置上沉沉睡去,下一站不是衣锦还乡,也非英雄凯旋,而是一种平凡的回归——就如同采访过后,他们那一句“继续忙去了”——回归到各自的岗位,在平凡的岗位中用行动做自己生活的英雄!(文/刘庆媛 图/罗军 吴泽峰)